1982年1月,我從武漢大學空間物理系畢業。當時我國剛剛啟動白鱀豚保護研究,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水生所”)白鱀豚研究組的創始人陳佩薰找到我,希望我加入他們的團隊。我被陳老師的耐心、執著吸引,更為這個未知的領域而著迷。就這樣,長江豚類保護研究成了我一生的事業,至今已40余年。
1996年,我接過鯨類學科組組長的接力棒,工作重心逐漸轉移到長江江豚的保護和研究上來。我下定決心,不管有多大困難,都要將就地保護、遷地保護、人工繁育這三大保護措施落實在長江江豚上,絕不能再讓白鱀豚滅絕的悲劇重演。同時,還要為長江豚類特別是我國鯨類學研究小樹屋培養更多優秀人才,努力提升我們在鯨類保護生物學領域的研究水平。經過近30年的努力,三大保護措施在長江江豚身上得到有效落瑜伽場地實,并取得顯著成效:人工繁育取得成功,多頭江豚包括二代江豚成功繁殖,同時建立了長江江豚繁育的管理規范和相應技術體系。長江江豚的遷地保護也取得巨大成效,目前3個自然遷地保種群體數量已經超過150頭,為長江江豚物種保護構筑了堅實基礎。更可喜的是,2022年最新科考顯示,長江江豚的自然種群數量首次出現歷史性止跌回升,從2017年的1012頭增長到2022年的1249頭。對長江江豚的保護雖然道阻且長,但我們已經成功將江豚從滅絕的邊緣拉回來了,并看到了種群恢復的曙光。
長江江豚保護成效也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國際捕鯨委員會科學委員會在2017年度報告中指出:“長江江豚的遷地保護卓有成效,祝賀中國政府、王丁教授和他的團隊在這一方面取得的進展。”2019年11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鯨類專家組和國際海洋哺乳動物學會保護委員會,專門組織多國鯨類專家,在水生所召開“長江江豚保護進展及啟示國際研討會”,邀請我們學科組成員系統介紹長江江豚的保護技術。與會國外鯨共享空間類專家高度認可并嘗試借鑒我國長江江豚保護體系,制訂一系列保護計劃,為世界其他瀕危小型鯨類保護提供參考。
經過幾代人不斷努力,我國鯨類保護生物學研究的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從學科組走出去的研究生已經有50多名,他們開枝散葉、不斷成長。從安徽安慶到上海崇明,從山東青島到浙江寧波,從福建廈門到廣東珠江口,從廣西欽州到海南三亞,多個鯨豚研究團隊如一顆顆明珠點綴在長江兩岸、沿海之濱,成為我國水生哺乳動物保護研究的骨干人才力量。
這本《長江的微笑:中國長江江豚保護手記》是對長江江豚保護和研究的回顧,旨在讓更多人了解長江江豚和長江的保護故事,思考應該如何處理與長江母親河的關系。就自然和環境問題而言,人類是許多問題的根共享會議室源,但人類也可以成為解決問題或防止問題發生的決定性力量。長江江豚研究和保護實踐證明,我們可以有所作為。
本書是集體創作,是我們團隊成員從各自視角對這段歷史的追憶和解讀,是我們用樸實的語言對長江江豚保小班教學護歷史的深情講述。同樣,我們并不完美,在保護和科研工作中,我們也會犯錯誤,也有失敗,也會議室出租有惋惜,這些內容在九宮格書中也得到真實記述,供讀者參考。本書的付梓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因為我們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講好中國故事,分享中國智慧,讓母親河長江的微笑永遠綻放。